三伏天,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。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“入伏”后,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。[3][6]
传统历书规定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“从夏至日”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开始入伏了。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中带有“庚”字头的那一天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;亦指天气太热,宜伏不宜动之意。[12][4]
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。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(初伏)出现的时间不同,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。中伏时间有长有短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有20天。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,有些年份是40天,两种情况。[7][8]
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 扩展
回答如下:三伏天一般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大暑”节气前后的三个“伏日”时期,一般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。具体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因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 扩展
三伏天是指夏季的三个“伏天”,分别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。
初伏通常在每年的7月12日左右开始,中伏在7月22日左右开始,末伏在8月11日左右开始。
三伏天是中国民间的气象现象,因为天气异常炎热而备受关注。
在这段时间里,气温高、湿度大,容易出现中暑等疾病。
在传统文化中,人们也会有相应的节日或习俗,如“大暑”节气会吃凉性的食物,以帮助降温消暑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三伏天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,所以具体日期会有些浮动。
同时,不同地区对于三伏天的划分也可能会有所不同。